跳至主要內容

萊豬疑慮怎麼辦?教你秒懂食品標示的5大自保秘訣

萊豬來襲別緊張!圖解標示懶人包

最近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豬肉產地標示新規定,從110年1月1日開始,所有豬肉加工品都要標明來源地。但是你知道怎麼看才不會被誤導嗎?讓營養師用白話文+圖表一次說清楚!


🐷 產地標示有玄機!先搞懂2大重點

  1. 原產地≠原料產地

    • 原產地:整包產品最後在哪裡包裝(例如台灣製造的肉鬆)
    • 原料產地:豬肉本身的來源國(例如美國進口的豬肉)
  2. 強制標示範圍超廣
    從傳統市場的散裝香腸到超商水餃通通要標,連滷肉飯店家都要在菜單註明!


🛒 3種購買情境全解析

【情境1】包裝食品這樣看

  • 貢丸/肉乾/冷凍水餃等加工品
    ✅ 找包裝上「原料原產地」欄位
    ✅ 注意是否用「(國)」標註(例如:豬肉(美國))

【情境2】外食族必學技巧

  • 餐廳/便當店/美食街
    ✅ 檢查店家張貼的來源告示
    ✅ 菜單有無特別標註「使用台灣豬」
    ❗ 豬油製品也要問清楚(如蔥油餅、糕餅)

【情境3】傳統市場採買攻略

  • 現做香腸/肉鬆/熟食攤
    ✅ 認明攤位掛的產地標示牌
    ✅ 現場分裝的散裝食品要有「來源國」字卡

📝 特殊情況要注意!

狀況 要不要標示?
用豬油炒菜 要標示豬油來源
醬油含豬成分 要標示
有CAS認證的豬肉 免重複標示

🛡️ 自保5大招數

  1. 先看再買:養成翻背面看標示的習慣
  2. 多問一句:外食時主動詢問豬肉來源
  3. 認明標章:優先選CAS/TAP認證產品
  4. 避開混用:加工品成分越單純越好
  5. 善用工具:下載農委會「台灣豬地圖」APP

#營養師小叮嚀
記得「原料產地」才是重點!有些進口豬肉在台灣加工後,可能會被標示為「台灣製造」,但原料來源國一定要另外註明。下次購物時記得睜大眼睛,守護家人健康就從看懂標示開始!

分類:飲食營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