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週一號診間的特別約定
那個掛號單上的「1號」總留給她。玉凰阿姨拄著拐杖走進診間時,會先扯開嗓門喊:「謝醫師!這週嗎啡又壓不住痛啦!」護理師偷偷告訴我,她總提早兩小時到院,就為在候診區看人來人往——這成了她癌末生活的小確幸。
四不原則的誕生秘辛
初次見面那日,她拍著診療桌說:「我75歲夠本了!只要四件事:不插管、不急救、不住院、不拖磨!」女兒在旁紅著眼眶補充:「媽媽看太多親友抗癌受苦,化療到最後連馬桶都爬不上去…」
我們用白板畫出「疼痛管理金字塔」:
- 口服嗎啡定時吃
- 突發性疼痛用貼片
- 搭配抗憂鬱劑輔助 但她的神經痛像「有火在燒背」,連穿衣服都像酷刑。有次調整劑量時,她突然笑說:「現在痛到會想起初戀男友甩我那天的感覺,酸酸痛痛的!」
居家照護的蝴蝶效應
啟動安寧居家那天,護理師阿香發現玉凰阿姨的怪癖:堅持用孫女的彩虹筆寫日記。譫妄發作時,她會把點滴架當成晒衣桿,嚷著要收女兒的國小制服。我們學會用「情境療法」,陪她演三十年前的菜市場叫賣戲碼。
那些最後的執著
- 血糖機每天戳7次手指:「糖尿病歸糖尿病,癌是癌」
- 臨終前週堅持自己梳頭:「要像結婚那天盤髮」
- 遺照挑的是60歲跳土風舞得獎那張
護理師教女兒用「三明治溝通法」:
- 先認同:「媽妳今天氣色真好」
- 再處理:「我們擦澡換睡衣好不好」
- 給希望:「明天煮妳最愛的虱目魚粥」
預立醫療的溫柔革命
我們花了3次門診談《病主法》:
- 播放衛教動畫時,她吐槽:「這比八點檔還灑狗血」
- 見證人找里長伯,他帶了廟裡平安符當「簽約禮」
- 女兒錄製決策過程:「以後孫子問起,這比遺產分配更重要」
那些沒說出口的
最後一次家訪,她突然清醒5分鐘,摸著診療包說:「謝醫師,其實我偷偷減過藥,怕太舒服會捨不得走…」那天我們一起泡的茶,她加了雙倍糖——那是她對生命最後的任性。